小麥
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稱,是單子葉植物,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 禾本科植物,小麥的 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,磨成面粉后可制作面包、 饅頭、 餅干、面條等食物; 發酵后可制成啤酒、 酒精、白酒等。小麥富含淀粉、蛋白質、脂肪、礦物質、鈣、鐵、 硫胺素、 核黃素、煙酸、 維生素A及維生素C等。
小麥是三大谷物之一,幾乎全作食用,僅約有六分之一作為飼料使用。 兩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小麥的地區。2010年小麥是世界上總產量位居第二的糧食作物(6.51億噸),僅次于玉米(8.44億噸)。
國內分布
主要種植于華北地區。中國南方則較少種植小麥,因其濕熱的氣候不利于小麥灌漿,不僅產量低,還極易造成小麥赤霉病害。
高產技術
一、注意選擇高肥水地塊。高產優質小麥品種要求土壤養分必須全面、充足,才能滿足其高產栽培的需要,所以宜選擇地力高、水澆條件好的地塊,要增施有機肥,采用配方施肥技術。
二、注意適期晚播,根據品種特性,確定適宜的 基本苗。要防止播量過大,造成后期管理被動。
三、注意防止倒伏,重施起身拔節肥。推廣的優質小麥品種,有的不抗倒伏,特別對于群體過大的麥田,在返青至拔節前須進行一次化控處理,可噴施 多效唑或麥業豐。要重施起身拔節肥,控制多余下落穗的形成,促進穗大粒多。
四、注意澆好灌漿水, 麥黃水,噴施 葉面肥,防止早衰。澆好灌漿水,對于增粒重、預防 干熱風有重要作用。天氣干旱,運用麥黃水,有利于下茬套種,防止早衰。在5月上中旬,結合防治病蟲害,噴2~3次葉面肥,如0.2%~0.3% 磷酸二氫鉀,能減輕干熱風危害,增產效果明顯。
五、注意防治病蟲害。一般說優質小麥更易遭受病蟲害,如 小麥紋枯病、白粉病,蚜蟲比常規品種發生早且重。應根據預測預報,及早防治。
六、在小麥剛破口、抽穗揚花前約達60-70%的時候噴施一次小麥寶,激活小麥內生物酶活性,促進雌、雄性器官發育協調,增強功能葉光合作用,明顯減少空秕率,提高結實率及千粒重,從而達到增產的效果。
深淺輪耕,以土蓄水。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層,增加透水性,加大蓄水量,并能促進根系下扎和擴大根系吸收范圍,提高水肥利用率。但深耕一定要因地因時制宜,一般在整地早、降水多、墑情足的年份宜深耕,耕深22—25厘米,耕后接著耙實、耬平;耕后少雨干旱,往往會因土壤不實而嚴重失墑。實踐證明,旱地小麥在3—4年時間里,遇足墑深耕一年,以后淺耕2—3年,既能達到深耕改土的目的,又增加了沉土保墑的機會,是旱麥增產的重要措施。
增施肥料,以肥調水。旱地麥田要盡量多施有機肥,配方施足無機肥,尤其要施足磷肥,以改良土壤,培肥地力,提高蓄水保肥能力和水分的利用率。一般地塊,每畝可施有機肥2500—3000千克,碳銨和過磷酸鈣各50千克,并酌情配施適量鉀肥和微肥;如果地力差,可在三四年內連續畝施標準氮肥40—60千克,磷肥50—100千克。旱地高產麥田,可采取“一炮轟”的施肥方法,即將全部肥料結合整地一次性施入土壤作基肥,其中氮肥要適當深施,磷肥淺施,以利培育冬前壯苗。
采用鎮壓,減少水分蒸發。在小麥單棱期進行鎮壓可增加單株次生根數,提高植株的吸水能力,破壞地表毛細管,減少水分蒸發。
(1)及時清理深溝大渠 開挖完善田間一套溝,排明水降暗漬,千方百計減少耕作層滯水是防止小麥濕害的主攻目標。對長期失修的深溝大渠要進行淤泥的疏通,抬田降低地下水位,防止冬春雨水頻繁或暴雨過多,利于排漬,做到田水進溝暢通無阻。與此同時搞好"三溝"配套,旱地麥或水田麥都必須開好廂溝、圍溝、腰溝,做到溝溝相連,條條貫通,雨停田干,明不受漬,暗不受害,提倡水澆麥大面積連片種植。
(2)增施肥料 對濕害較重的麥田,做到早施巧施接力肥,重施拔節孕穗肥,以肥促苗升級。冬季多增施熱性有機肥,如渣草肥、豬糞、牛糞、草木灰、溝雜馬、人糞尿等;识嗍┝租浄,利于根系發育、壯稈,減少受害。
(3)摟鋤松土散濕提溫。增強土壤通透性,促進根系發育,增加分蘗,培育壯苗。摟鋤能促進麥苗生長,加快苗情轉化,使小麥增穗、增粒而增產。
(4)護葉防病。銹病、赤霉病、白粉病發生后及時噴藥防治,此外可噴施"802"助壯素、植物抗逆增產劑、迦姆豐收液肥、惠滿豐、促豐寶、萬家寶等。也可噴灑"植物動力2003"10ml對清水10L,隔7~10天1次,連續噴2次。提倡施用多得稀土純營養劑,每50g對清水20~30L噴施,效果好。
具體的種植和病蟲害防治方法可咨詢農業技術人員和專家。
………信息來自互聯網 |